今年1-6月,全省引进外资再创新高,外商投资合同额12.67亿美元,同比增长21.4%;外商投资实际到位额8.72亿美元,同比增长65.01%。
6月份的全国统计数据尚未公布,从1-5月情况看,我省实际到位外资6.07亿美元,同比增长59.2%,增速大幅高于全国的9.87%。增幅在全国的排名,由去年底的第13位上升至第10位,我省实际到位外资从“西部第一”一跃为“中西部第一”。
引资没有前后方
从各市州表现看,德阳尤为突出,落户德阳的世界500强企业达5家。上半年,同属世界500强的阿海珐、圣戈班、ADM也纷纷向德阳增资。
“德阳现象”背后,是省内二级城市利用外资的潜力迸发。省商务厅统计显示,眉山、自贡等8个市州已提前完成全年引资目标,绵阳、德阳等10个市州招商引资都呈两位数增长。
市州引进外资“全面开花”展现一种新趋势———入川“淘金”的外资已不局限于成都平原较发达地区,而是在全省范围内寻找机会,吸引它们的就是二级城****期“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优势产业项目。
在此背景下,“跨梯度承接产业转移”成为上半年我省引进外资领域最鲜明的“意象”。其含义为打破产业“梯度转移”的固有思维模式,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促使外资流动突破“沿海发达地区→中部地区→西部较发达地区”的流程,直接与省内各地优势项目对接。首次进入中国的土耳其诺鲁集团投资1
亿在射洪启动织布项目、阿海珐“跳”过沿海直接与东电“握手”核电冷却阀门等项目、巴斯夫落户眉山等,都是上半年令人印象深刻的实例。“跨梯度承接产业转移”逐渐变为现实,是四川引资从“西部第一”升级为“中西部第一”的真正原因。这也提醒我们,现阶段引进外资已经没有空间上的“前沿”和“后方”。
产业基础吸引增资并购
很明显,外资“立体进入”四川的新变化基于这样一个前提:资金寻找项目,项目基于产业,产业基础的逐步壮大为外资全方位进入提供了条件。这一点也被上半年增资并购升级为我省引进外资重要方式所证实。
作为我省外资增资的一个亮点,成都神钢小型挖掘机公司已正式开业,这是日本神钢株式会社基于在川已有大型挖掘机产业基础上作出的决策。以神钢为代表的外商增资并购正日益成为我省引进外资的重要形式,上半年我省新批外资增资项目91个,合同增资5.5亿美元,同比增长96.3%,合同净增资占全省合同外资比重已超过1/3,新批外商投资并购项目合同外资同比增长两倍多。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轩尼诗出资并购文君酒。如果濒临倒闭的文君酒厂能够引进1亿美元巨资,我省大量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的产业家底应大有可为。外资增资并购增长的新趋势,进一步把“产业引资”概念推向前沿。
产业基础正在取代硬软环境、优惠政策等外在条件,成为吸引外资入川的首要因素。更具说服力的是,上半年我省唯一引资上亿美元项目诞生于省内实力雄厚的长虹集团。4月28日,投资6.75亿美元的欧虹PDP项目开工,成为我省历史上单笔引资额最大项目。
“产业招商”大有可为
我省引进外资工作大有调整空间。上半年全省新批6家总投资额5000万美元以上企业,有4家是房地产企业,说明我省制造业引资潜力尚未充分发挥。
年初建立的招商引资重点督办机制当可发挥更大导向作用。实际上,在这一机制推动下,制造业招商引资已初见成效———上半年资金全部到位并履约的成工股份、久大盐业、长虹东元空调压缩机、蓝剑集团股权转让等9个重点督办项目大都属于制造业。
在具体工作方式调整上,省商务厅已总结出需要解决的部分问题:市州商务部门对产业不熟悉、对企业情况不清楚、没有形成与跨国公司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的产业和项目对接机制和形式,以及招商引资工作与地方、园区和重点企业等结合不够等。
要解决这些问题,最根本的是要树立“产业招商”的新理念。相信在这一观念引领下,我省引进外资将可在更大程度上实现“全方位突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