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强化公共服务,建设和谐重庆
(40)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多种形式就业,为全社会成员创造公平就业和参与发展的机会。继续实施和完善鼓励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加强就业培训的优惠政策,引导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都市型工业。把促进创业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通过创业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鼓励面向市外、海外的劳务输出。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建立****扶助、社会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的服务和管理,完善对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健全以劳动合同制度为主要方式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完善企业裁员机制,健全劳动保障监察网络。
(41)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覆盖面;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的途径。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加强社保资金征收管理,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完善城镇廉租住房保障体系,逐步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农村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试点,建立农村医疗救助体系。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鼓励社会广泛参与,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加快老年服务体系建设,积极解决人口老龄化相关问题。发展妇女儿童和残疾人事业,切实保障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切实关心困难群体的生产生活。
(42)普及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服务能力,努力防治结核病、乙型肝炎、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和重大疫情。调整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加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村卫生队伍建设。加强妇幼保健工作,切实降低孕产妇和婴幼儿死亡率。支持发展中医事业,充分发挥传统医学在公共卫生服务建设中的独特作用。完善医疗机构运行体制,强化医疗药品市场监管,整顿医疗服务秩序,鼓励多种经济成分进入医疗领域,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加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强化性别平等,建立对性别歧视的监督、惩罚机制。
(43)完善公共安全网络。建立统一指挥、资源共享、快速高效的公共安全保障网络,建立自然和事故灾害、公共卫生、社会安全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构筑落实到社区和村的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厉打击黑恶势力、邪教、暴力恐怖、侵财犯罪、毒品以及经济、网络等领域的犯罪,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加强安全执法检查,完善安全生产设施,强化采矿、交通、建筑、化工等行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强化药品、食品、餐饮卫生监管。依法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积极化解消除不安定因素。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健全国防动员体系,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和人民防空建设,不断提高城市整体防护和平战转换能力。
(44)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努力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更加注重社会公平,重点促进就业机会和分配过程的公平。强化对分配结果的监管,完善国有企事业单位收入分配规则及监管制度,强化对企业及时支付职工工资和交纳职工社会保险费的监管,建立规范的公务员工资制度和工资管理体制。健全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和标准调整机制,认真解决低收入群众的住房、医疗和子女就学等困难。
(45)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建立党委领导、****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事业,创造大量优秀文化产品。传承巴渝文化,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化、民族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重庆大剧院、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等项目建设为载体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加强民间文化艺术的挖掘、研究和整理,保护各类文物、史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支持举办大型文化艺术活动,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在全市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46)完善社会管理体系。明晰****管理与社会自主管理的界限,建立****与社会各负其责、互相补充的社会管理合作机制,形成党委领导、****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推进以居民自治为基础的和谐社区、和谐村社建设,完善公共管理、社会自治管理、生活服务管理三大系统,使社区成为实现社会自主管理的重要载体。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加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建设,充分发挥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充分发挥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引导行业组织、社会团体等非****组织发展,充分发挥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
十二、加强党的领导,为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而奋斗
(47)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实施“十一五”规划,胜利完成各项发展任务,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和制度上形成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更为有力的保障。充分发挥党的核心领导作用,加强对人大、****、政协、司法机关和人民团体的领导,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文明、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建设。全市各级党委要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要求,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切实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反对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48)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继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全市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要加强学习,不断进取,牢固树立和坚决落实正确的政绩观,进一步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能力、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和务实创新的能力;进一步解放思想,敢为人先、勇于开拓、大胆实践,善于从人民群众实践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断探索新兴直辖市科学发展道路。
(49)加强民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和****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支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会依法履行职权,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作用。进一步完善城乡基层政权、基层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制度,全面推进政务、厂务、村务公开,保障人民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进一步搞好地方立法工作,坚持立法为民、民主立法,提高立法质量。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加快建设法治****,坚持依法行政,强化行政监察,加强行政复议工作,加快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加强法律援助工作。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
(50)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全面落实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战略任务,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进一步发扬红岩精神和三峡移民精神。大力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和法制教育。加强军政军民团结,进一步搞好双拥共建工作。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摒弃陈规陋习,使自觉节约行为成为普遍接受的社会文明。
展望未来,任重道远。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信心百倍。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各族人民积极行动起来,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总****的党****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团结一致、拼搏进取、勤奋工作,为构筑我们的美好家园、为新兴直辖市崛起、为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