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强化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构筑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平台
(23)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统筹建设各种交通基础设施,注重向偏远地区和农村延伸。建成“二环八射”高速公路骨架,优化以二级公路为主的地方干线公路网,全面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形成比较完善的公路网络。加快推进兰渝、涪利两条铁路新线和渝怀、遂渝、襄渝三条铁路复线建设,建成万宜铁路,基本形成联结东西、沟通南北的铁路网络。以长江、乌江和嘉陵江高等级航道,主城、涪陵、万州枢纽港区和其他重点港区的建设为重点,基本建成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形成“一大两小”机场格局,争取建设旅游金三角机场。建成川东北-长寿、万州输气管道和贵州-重庆的成品油管道。推动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和智能化管理,有机衔接各种运输方式,打造长江上游综合交通枢纽。
(24)构建能源保障体系。坚持节能优先,市内开发与区域合作相结合,统筹电、气、煤、油等能源建设,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和能源安全保障体系。建成一批大型骨干水电、火电项目,加快次级河流中小型水电开发,争取实施抽水蓄能项目。加强骨干输电网络建设,完善城乡输配电网,尽快改变电网建设滞后的局面。保质保量完成农网改造任务,实现城乡同网同价。加大煤炭、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积极推动市外能源输入项目,增加成品油储备规模,着手安排核电等长远能源保障项目。积极开发利用风能、生物质能等再生能源。
(25)强化水利保障体系。以解决工程性缺水为重点,合理布局全市水利设施。继续推进一批大中小水库和渠系建设,显著提高基本农田灌溉保障能力,农村人畜安全饮水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快推进渝西地区提水工程和玉滩水库工程,规划建设一批中小型水库,基本解决渝西地区缺水问题。加快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水利工程建设,加强主城区水源安全保护建设。加快实施防洪护岸工程,重点抓好县级以上城市的防洪建设,确保全市人民的防洪安全。
(26)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系统规划各种市政基础设施的布局、衔接、配套,适度超前建设,合理利用地下空间,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加快城市快速路网、轨道交通、隧道桥梁、换乘枢纽建设。完善体制,更新手段,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坚持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努力缓解交通拥堵。完善城市供排水系统,确保供排水顺畅、安全。完善环卫设施,解决城镇脏、乱、差问题。配套建设供气管网,提高城市燃气普及率。加强消防设施建设,保证城镇消防安全。依托自然地理条件,建设山水园林城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打造优良人居环境。
(27)完善信息基础设施。统筹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等基础网络资源,从业务、网络和终端等多层面推进“三网融合”。加强宽带网络建设,大力发展用户接入网,加快建设有线数字电视网,积极跟进新一代移动通信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建设,进一步建设互联网交换中心。加强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采用多种终端和接入方式,扩大农村地区、偏远地区、贫困地区信息网络覆盖面,逐步实现基础电信、广播电视、互联网普遍服务。
八、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8)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价格政策、财税政策和技术标准,对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实行强制性淘汰制度,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引导企业进行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建立循环工艺流程,促进企业内部循环生产;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产业链为纽带,引导企业之间的生产链结和循环生产;建立、健全废弃物分类收集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逐步实现全社会的资源大循环。重视建筑节能工作。增强全民节约意识,鼓励生产和使用环保型产品,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
(29)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实施碧水、蓝天、绿地、宁静行动计划,加大次级河流水污染和城市大气污染的防治力度,强化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尤其是移民城镇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继续实施水土流失防治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综合治理岩溶地区石漠化,努力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建立环境准入制度,严格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健全环境、气象、地震监测系统。赋予更严格的生态环保执法权,努力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问题。实施生态区划,明确不同区域的生态功能,注重自然生态的保护和恢复。
(30)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提高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保障能力。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行用地数量和布局的综合平衡,实行建设用地的总量和布局控制。大力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实现建设占用和补充耕地的数质平衡。引导城镇、工业园区、农民新村的集约型建设,优先保证重大项目和县级以上城市的建设用地。加大矿产资源勘探力度,摸清储量分布,提高储量级别;加强管理,遏制矿产资源开发中的浪费、污染和生态破坏。保护水资源,强化大中城市水源地保护。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促进资源合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