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走集约型城镇化道路,促进三大经济区协调发展
(15)积极科学推进城镇化。走节约土地、综合承载能力强的集约型城镇化道路;将地域文化、现代文明融入城市整体建设,体现重庆城市文化特色;完善城镇化政策,促进农村人口进城安家、就业、生活。着力解决特大城市缺乏大中城市传接配合的问题,把万州、涪陵、江津、合川、永川以及黔江逐步建设成为大城市或区域性中心城市,其中把万州建设成为重庆第二大城市;把其他区县级****所在地逐步建设成为中、小城市,把有条件的中心镇建成小城市,引导发展若干建制镇。围绕主城特大城市,在大约一小时通勤半径范围内,逐步构建以主城特大城市为核心,以众多大中小卫星城市和城镇为支撑,合理分工、紧密联系、一体化发展的城市群———重庆大都市区,逐步发展成为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引擎;以渝东北区域性中心城市为重点,依托周边地区的人口规模,引导形成次级城市群;以渝东南区域性中心城市为重点,依托乌江及沿江主要交通干线,形成串珠状分布、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城市(镇)格局。
(16)鼓励都市发达经济圈做大做强。促进都市发达经济圈率先发展,逐步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核心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先行示范区、城市·人·自然和谐的现代都市。优化发展主城核心区,北部新区现代都市风貌基本形成,解放碑—江北城—弹子石****商务区概貌初步显现,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加快主城区向两侧扩展,在中梁山以西逐步构建西部新城区,在铜锣山以东逐步构建东部新城区。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产业布局,强化都市发达经济圈在信息、科技、商流、物流、金融、文化等方面的集聚、创新和辐射的极核作用。
(17)支持渝西经济走廊发展更快更好。促进渝西经济走廊尽快崛起,逐步建成重庆大都市区的卫星城镇密集区、新兴工业密集带、大中小城镇连绵群和现代农业展示区。继续增加外向通道,完善内部交通体系。针对薄弱环节,完善水利设施,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着力消除缺水、次级河流污染等“瓶颈”制约。构建一批特色工业园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尽快摆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结合农副产品加工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集约高效农业基地。加快城镇化步伐,努力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融入重庆大都市区。
(18)帮助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提速提档。促进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尽快解除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瓶颈”制约,构筑资源型特色产业体系,依托河谷和地势较平坦的地带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逐步建成清洁能源和资源加工基地、国际黄金旅游带、物流黄金水道、高效生态农业区、全国淡水战略储备库、绿色生态屏障。渝东北地区要结合移民迁建,全面推进城镇和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治理,重构产业体系;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要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并举,逐步建成渝东南特色经济走廊和武陵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高地;强化渝东北和渝东南的有机联系,打通万州-石柱-黔江快速通道,构筑万州-涪陵-黔江综合交通环网,促进区域间的交流与发展。
(19)建立三大经济区协调发展机制。引导“点-圈-线”型生产力布局。以主城特大城市为核心“点”,重点布局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基地。以围绕“点”的环状交通骨架和卫星城镇作为承接和传递集聚辐射功能的“圈”,重点布局装备制造业、物流商贸、现代农业、城郊旅游等城郊型产业基地。以沿长江-乌江方向为“线”,依托叶脉状交通骨架和城镇,重点布局清洁能源、资源加工、生态农业、水运物流、观光旅游等生态型和资源型产业基地。通过沿“点-圈-线”脉络的生产要素流动,促进三大经济区有机联动和功能整合,强化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集聚功能。在三大经济区的基础上,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进一步明确主体功能区。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强化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农村基层政权等基本公共服务。
六、全面完成三峡工程移民迁建任务,确保库区长治久安
(20)完成三、四期三峡移民迁建任务。坚持开发性移民方针,坚持移民迁建和安稳致富两手抓。认真执行移民政策,提高移民安置质量。继续实施移民迁建企业和结构调整优惠政策,推动淹没企业顺利迁建。强化组织协调,统筹推进各种专业基础设施的复建工作,加快城镇迁建步伐。合理安排进度,确保在三峡大坝竣工前全面完成移民迁建任务。
(21)促进移民安稳致富。用好用活库区产业发展、移民后期扶持和对口支援等政策,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保障移民安居乐业。立足资源优势,逐步构建起特色鲜明、环境友好的产业体系。农业要重点发展绿色林果、草食牲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旅游业要适应高峡平湖新三峡的变化,调整发展思路,拓展休闲度假等旅游新品;工业重点发展天然气化工和盐化工、能源建材、绿色食品等优势产业。抓好事关移民生计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大移民技能培训力度,搞好社会保障工作,切实解决困难群体温饱问题,着力解决城镇移民就业问题,帮助移民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22)确保库区生态安全。坚持保护优先、重点治理的原则,强化库区水环境保护。继续加强三峡水库周边绿化带建设,着手解决消落区生态环境问题。加强与上游地区合作,促进长江上游的小流域治理和退耕还林还草工作,逐步建立起长江上游稳定持久的绿色生态屏障。继续推进库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建设,严格污染物排放标准。全面开展库区次级河流和船舶污染防治,完善重点港口船舶废弃物接收处理设施,坚持搞好三峡水库水面漂浮物清理。继续实施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