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完善农村社会组织结构。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政策扶持,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搞好乡村规划,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土地等政策引导,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居住相对集中的农民新村。完善相关服务功能,健全村民自治制度,积极引导和大力发展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逐步构建农村新型社区。着眼于年轻一代,努力塑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7)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尽快解决农村“两基”欠账问题,建立消除中小学危房的长效机制。加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完善基层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实施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扩大广播电视“村村通”覆盖面,全面推进乡村道路、人畜饮水、沼气、农村电网、农田水利、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引导城市基础设施网络向城郊地区辐射延伸,鼓励城市公共服务向城郊地区拓展。
(8)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逐步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走农业主体组织化、农业经营产业化、农业生产标准化、农业模式生态化、农业耕作机械化的现代农业道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依托大城市的工商体系,建立更加密切的农工、农商关系,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与城镇居民消费、与加工业、旅游业紧密结合,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畜牧和水产等养殖业,挖掘农业内部增值潜力。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动优势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以各类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风险协调机制,积极支持龙头企业逐步成为农业生产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的主体,加快实施“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开发推广适合丘陵山区的中小型农业机械。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促进节水、节肥、节地、节药、免耕等新技术和优质高产良种的推广应用。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加快农业标准化。
(9)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集中****资源,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继续完善并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培训补贴等政策。引导信贷资金合理流向农村,引导和支持商业保险服务“三农”,引导企业和个人投入农业开发和农村建设。采取综合措施,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面实施“百个经济强镇工程”,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积极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民创造更多增收渠道。继续推进“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增强农民创收能力。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对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扶贫,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建立救助制度,基本解决农村绝对贫困问题。
(10)建立有利于改变二元结构的体制。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鼓励“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切实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各类金融组织。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任务。进一步改革户籍制度,完善流动人口管理办法,努力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问题;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
四、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现代产业基地
(11)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广泛应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形成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逐步提高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占整个国民经济的比重。努力改变工业支柱产业单一的局面,进一步发挥工业对全市国民经济的支撑和带动作用。积极支持发展高技术产业,促进高技术产业由加工装配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加快发展生产******业,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引导加工业与农业、制造业与生产******业、能源工业与矿产资源加工业的紧密链结,形成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良性机制。
(12)构筑新型工业基地。在汽车摩托车产业方面,推进集团化、规模化、国际化的发展模式,进一步打造“中国汽车名城”;促进摩托车产业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建设“摩托车之都”。在装备制造业方面,建设内燃机、环保成套设备、仪器仪表、军事装备等研发生产基地,发展输变电成套装备、数控机床、电子产品及通讯设备、船舶及配套产品等优势行业,培育轻轨交通设备、工程机械及大型结构件、水力及风力发电成套设备、系列模具、医疗成套设备、优质材料等重点产品,逐步建成装备制造业基地。在资源加工业方面,建设以长寿、万州、涪陵化工园区为主体的综合化工基地;构建以能源、有色冶金、黑色冶金、建材为重点的矿电联产产业链,形成以氧化铝生产和铝加工为代表的大型铝业基地;构建绿色食品、现代中药、纺织服装制鞋、林产加工等特色产业链。在高技术产业方面,以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等为重点,构建高技术产业基地;以集成电路、软件、通信系统及设备、智能化仪器仪表、电子元器件、家用电子信息产品等领域为重点,推动信息产业尤其是电子信息制造业突破性发展。
(13)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结合扩大内需和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着力推动商贸、物流、金融、房地产、信息和中介、旅游和文化等行业做大做强,提升服务业核心竞争能力和城市整体服务功能;加快建设****商务区,强化主城核心区(内环线以内)的服务业导向,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和强大的现代服务业基地。进一步提升壮大商贸业。推动传统商业经营方式向现代流通方式转变,传统流通格局向大市场、大贸易、大流通转变;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商贸业态,积极发展会展业;引导商贸设施配套建设,完善多层次商业服务网络。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业。整合物流资源,依托交通枢纽结点,加快建设一批物流基地;推行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国际化;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扶持一批现代物流企业。加快发展金融业。引导主城区金融机构相对集中布局,逐步形成金融区;积极发展多种所有制的中小金融企业,加快地方金融企业重组和股份制改造,发展多元化的金融机构体系;加快发展跨区域票据交易,基本形成具有一定辐射能力的金融市场体系。优化发展房地产业。以节能省地、绿色环保为导向,融合巴渝文化,体现山水特色,适时适度调控土地供给,促进房地产业协调发展;规范管理,促进装饰装修、物业管理等相关产业健康发展。大力发展信息和中介服务业。以网络、电信、广电、计算机增值服务以及应用软件和系统集成等为重点,做大做强信息服务业;坚持规范发展的政策导向,大力发展咨询、代理、经纪、法律、会计鉴证等各类中介企业,发挥其服务经济、方便生活等重要作用。做大做强旅游和文化产业。以长江三峡、山城都市和大足石刻等为重点,加快“十大旅游精品系列工程”建设,打造一批重庆特色旅游品牌;加快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和旅游产品体系开发,强化旅游目的地功能;联合周边地区,发展跨区旅游。放宽市场准入,打破行业、地区、部门分割,促进形成大文化产业格局;以资产为纽带,推动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组建更多大型文化集团。
(14)依托园区构建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北部新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长寿化工园区、西永微电子工业园和区县特色工业园区,努力把园区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实现“再造两个重庆工业”的目标。园区建设要加强规划,突出特色,引进和培育核心企业;加快模具工具、基础零部件、系统集成等薄弱环节的发展,集聚大量配套企业;引导生产服务性企业发展,形成核心企业—配套企业—生产******企业紧密链接的一批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