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二〇〇六至二〇一〇年),是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要规划。我们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提出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切合重庆市情、激励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发展目标、指导思想和总体部署。
一、审时度势,深刻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1)“十五”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十五”时期是我市发展快、人民得实惠多,发生显著变化的五年。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紧紧依靠全市各族人民,聚精会神抓机遇、促发展,全面深化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着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坚决贯彻落实****宏观调控政策,有效抑制经济运行中的各种不利因素,“十五”计划主要目标提前一年完成,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局良好,****交办的“四件大事”取得重要进展,全市经济实力和城市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胜利实现重庆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一步目标。五年来,我市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总量、质量、效益同步提高,地区生产总值接近翻一番,地方财政收入接近翻两番。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生态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成效,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大进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对外开放持续扩大;三峡工程一、二期移民任务圆满完成,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民主法制建设加快,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城乡人民收入增加,居住条件改善,就业与社会保障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这些都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重庆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
(2)“十一五”面临良好发展环境。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时代潮流,国际环境总体有利于发展。科学发展观为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进入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并重的新阶段,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三峡工程全面竣工必将加速长江流域的合作发展,国际资本和我国东部地区资本加快向西部地区流动。我市的行政体制优势和区位优势会进一步得到体现,老工业基地将进一步焕发活力,****对三峡库区的有力支持和渝东北、渝东南等地区交通条件的改善必然加快偏远地区的发展。“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又面临新的机遇。全市“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良好局面,广大干部群众求发展、图振兴的昂扬精神状态,凝聚起继续开拓奋进的强大力量。
同时,我市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还很不平衡,二元结构突出,解决“三农”问题任务繁重,实施大城市带大农村战略的成效还不显著;自主创新能力弱,科技发展水平较低,经济增长方式仍然粗放;土地、矿产等资源约束加剧,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尚未根本改变;库区产业空虚问题突出,移民安稳致富任务艰巨;劳动力素质亟待提高,缓解就业压力十分紧迫;深层次体制性矛盾进一步凸现,收入分配中的矛盾较多,处理好社会利益关系的难度加大。前进道路仍然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
(3)“十一五”是承前启后的发展关口。我市仍然处在“爬坡上坎、负重前进”的发展阶段,“十一五”时期是我市进一步“打基础、建平台、增后劲”的关键时期,是突破发展的“瓶颈”制约和体制障碍的重要关口时期。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应对各种挑战,认真解决前进道路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基本步入科学发展的良性轨道,基本形成和谐重庆的基础条件。我们一定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改革意识和长远的战略眼光,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开创我市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新局面。
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明确发展方针和目标
(4)坚持科学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制定“十一五”规划,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硬道理不动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和“六个必须”,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进一步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为后十年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要坚持以下原则:
———把经济又快又好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重要基础。发展既要有较快的增长速度,更要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要进一步扩大内需,提高消费能力,改善消费环境,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要进一步促进投资,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保持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贯彻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集约型城镇化道路,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缓解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中心环节。深入实施科教兴渝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在引进应用的同时,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开发掌握核心关键技术,提升科技发展水平和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经济发展逐步转移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把改变城乡区域二元结构作为建设新兴直辖市的基本任务。二元结构突出是我市的基本市情。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市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必须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统筹区域发展,落实三大经济区发展战略。“十一五”期间,要把解除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完成三峡工程移民迁建、解决库区产业空虚问题、确保移民安稳致富作为攻坚任务。
———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以健全社会管理体系为重点,以建设和谐社区、和谐村社为基础,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体制环境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要以更大决心深化改革,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快推进市场化,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加强改革的总体指导和统筹协调,注重把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完善全方位对内对外开放的机制,提高贸易和投资的自由、便利程度,推动我市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5)明确“十一五”发展目标。“十一五”时期,总体上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实现我市“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目标。一是****交办的“四件大事”取得新的重大成果;二是基本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总体框架;三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具体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力争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二〇一〇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二〇〇〇年增长一点七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以上;经济体制改革在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国有企业改革基本完成,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成长壮大;基本解除基础设施“瓶颈”制约,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库区水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城市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基本解决农村绝对贫困问题,基本遏制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解决三峡库区产业空虚问题取得明显进展,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三大经济区发展趋于协调;社会发展“短腿”现象明显改善,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和巩固,城乡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消费环境进一步改善,消费需求进一步增强,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转,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